設計美學 第二次作業
西方傳統設計美學法則的運用與練習
一、建築-萬神殿 基本介紹: 萬神殿是西方建築史上最和諧完美的典範作品之一。它原是一座供奉羅馬諸神的廟宇,後來在羅馬皈依天主教後,於609年由教宗聖博義(St. Bonifatius IV)祝聖為聖母與諸聖教堂。 建築特色: 萬神殿由兩部份組成:一為傳統的長方形廟前門廊,門廊前矗立著粗大的花岡岩石柱,另一部份是一個巨大的圓頂大廳。門廊的長方與大廳的圓這一個鮮明的對比由於巨大的視線障阻而越加尖銳。人們穿過由各種凝重的方形結構組成的世界,進入天體般渾然無限之中。光柱從頭頂上的圓孔投射下來,也讓這無限的天體生動起來。 內部空間是由高度與半徑相等的圓柱作為牆壁,加上半球型拱頂,組成大廳。大廳總高為 44 公尺,與拱頂的直徑相同。壁面及石柱均為大理石,有帶藍色和和紫色紋路的白色大理石,有橘黃色的,還有斑岩等,在大廳中的陽光照射下流露各種色彩。
分析: 數值比例 萬神廟穹頂的內部有多層凹印,凹印越靠近天窗,則其面積就隨之漸小,數量保持相同,因而襯托出穹頂,使人感受它的壯闊聚集,向上帝延伸。 幾何系列 為希臘廟宇和羅馬圓形建築物的造型結合。主體呈圓形,頂部覆蓋了一個穹頂,若以南北向為軸線,則整體建築為對稱原則。 幾何構圖 萬神殿的外觀門廊是八根花崗石圓柱並排,配合廟宇中間的圓頂建築主體,使用了對稱的手法;配合廟宇柱間的排列方式,圓形主體的前方有一個寬34米、深15.5米的柱廊,共有16根柱子,每根都是用整塊的花崗石製成,柱高達12.5米,底部基座的直徑為1.43米。 時間系列 重複的柱間,產生順序的韻律排列。 文化符碼 「神」為萬神殿特殊的內涵及傳達意念。一者為羅馬人的宇宙觀,二者為一座萬神殿可以說是眾神之鄉,天堂之徵。頂部有一個直徑8.9米的圓形大洞,用於採光,這也是萬神廟唯一的採光方式,如此的光線從頂部灑下,並會隨著太陽位置的移動而改變光線的角度,在感覺上給予人們一種神聖與莊嚴,宛如直達上帝。
二、工藝品-聖母慟子像 數值比例 以聖母的上半身和整體比例做比較,以1:1.168的黃金比作分割會發現從整體雕刻作品來看達到協調感,衣服的皺摺也分布恰當讓此作品看起來自然不失優雅。 幾何系列 從聖母的眼神凝望方向、耶穌頭部的傾倒方向與其橫躺的姿勢看來,達到一種平均分布的平衡感。 幾何構圖 在上述的描述中,若將各方向畫出直線並做延伸,會發現其中各方向會相交於耶穌的腰部位置;然後以腰部這點往四周做出分割再適當的調配比例讓整體達成協調感。 時間系列 從兩人的肌膚與身上的衣物做比較,光滑的肌膚和衣服上漸層的皺褶,形成整體的和諧與調性。 文化符碼 從聖母的穿著不僅可知那時候女性的穿著打扮也凸顯出聖母的優雅與端莊,在慟失兒子耶穌的情況下依然保持平靜且柔和的面貌,完全不失她祥和的個性。
三、工藝品-蒙娜麗莎 數值比例 在「蒙娜麗莎的微笑 」這幅畫中,我們可以發現許多黃金分割。首先這幅畫本身的尺寸即為黃金分割,若在蒙娜莉莎臉部周圍畫一矩形,也是黃金分割:同樣地,她身體許多部份也都是黃金分割。
幾何系列 達·文西使用金字塔結構來將畫中的女士簡單而充滿地放置在畫中。交疊在一起的手構成金字塔前方的角。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將這個笑容理解為畫家對他母親的感性的懷念。其他人將它描寫為天真的、誘媚的或甚至於出神的或悲傷的。應該指出的是達·文西當時的肖像畫多半帶有這樣的微笑。神秘的蒙娜麗莎除了以其微笑著稱,畫中人物的眼神也相當獨特。無論你從正面哪個角度賞畫,都會發現蒙娜麗莎的眼睛直視著你,這使人感到蒙娜麗莎的眼睛彷彿是活的,會隨著觀眾的視角遊走,並對所有觀眾抱以永恆的微笑。一些學者試著討論為什麼不同的人對這個微笑的感覺不同。 幾何構圖 畫中人物坐著並把交疊的雙手擱在座椅的扶手上,從頭部至腰部完整的呈現出半身形體, 一改早期畫像只畫頭部及上半身、在胸部截斷的構圖,為日後的畫家及攝影師樹立新的肖 像圖基本架構。 時間系列 人與背景之間的和諧使這幅畫成為歷史上最著名的、分析得最細緻的一幅畫。畫中婦人的頭髮與衣服的曲線與背景中山谷和河流的彎曲相稱。整個畫的和諧性體現了達·文西對人與自然界的聯繫的觀念,使這幅畫成為達·文西的世界觀和他的天才的永久的記錄。 在人的背後,一個遙遠的背景一直延伸在遠處的冰山。只有彎曲的道路和遠處的橋樑顯示著人的存在。模糊的分界線、瀟灑的人物、光亮與黑暗的明顯的對比和一個總體的冷靜的感覺都是達·文西的風格。 蒙娜麗莎是第一幅將人畫在一個想像的背景前的肖像畫。 文化符碼 《蒙娜麗莎》橫擺,可在她頭部附近發現暗藏了獅子、水牛和猿猴的頭部,並有互動圖片說明;此外,她左手身側有類似鱷魚或蛇要爬出的影像。 |